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北美中文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华历史 > 历史故事 >

论贸易战,中国人攒了快三千年的经验!

时间:2018-07-13 11:13来源: 作者:yuililyth 点击:
论贸易战:中国人攒了快三千年的经验 论贸易战,中国人攒了快三千年的经验! 在《孙子兵法》出现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深谙贸易战之道。 1 中国的贸易战之父 2800多年以前,世界大部

论贸易战:中国人攒了快三千年的经验

论贸易战,中国人攒了快三千年的经验!
在《孙子兵法》出现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深谙贸易战之道。
1
中国的“贸易战之父”
2800多年以前,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蛮荒状态。
然而,春秋时代的中国不但拥有巧夺天工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漆器、轻柔细密的丝织品、奇妙复杂的天文历法,还开始普遍使用铁器。
不仅如此,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们早已经深谙经济之道,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里发行金属货币,并在诸侯博弈中运用贸易战克敌制胜。
其中,将该手段运用得最成功的,当数齐国的国相,管仲。
早先,齐国并不是个强国,不仅周边的鲁国、梁国、衡山国不把它当回事,势力更强的楚国根本就没把这个后来的霸主放在眼里。
拼刀兵,齐国打不过人家,这口气就这么一直憋着也不是回事。
这时,有着丰富经商经验、深谙贸易重要性的管仲当了国相,他为齐国制定了一条贸易战路线。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
*“绨战”征服鲁国和梁国
绨,来自纺织技术的革新,是丝与棉花的“混纺”产物。
纺织的时候,以丝作经线、用棉当纬线,织出来的布料比丝绸厚实耐穿。
更重要的是,由于棉线成本比蚕丝低,绨比丝绸便宜得多,因此,一经上市,这种新兴纺织品就风靡各诸侯国。
鲁国、梁国是绨的主要产区。
可管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偏偏选择对手的“拳头产品”展开竞争。
他的大领导齐桓公心里很没底:“这么干能成功吗?”
管仲信誓旦旦:“您就等着看好戏吧!”
管仲请齐桓公带头穿绨做的衣服。
大王的带头作用十分彪悍,霎时间,齐国掀起一股巨大的“绨服潮”,市面上的布料很快被国人抢购一空。
这时,管仲发动各国商人向齐国出口这种原本物美价廉的布料。不仅如此,他还暗中囤积粮食、稳定粮价。
结果,绨价一涨再涨,鲁国、梁国的老百姓们看到有大把油水可捞,纷纷放下锄头和辕犁,一窝蜂地去织或者去做布匹贸易——这可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大伙干得热火朝天,没成想,有一天,齐桓公把所有绨服都扔了,改穿帛。
自然,齐国很快又掀起“帛服热”,绨大量滞销。
这时,管仲下达贸易禁令:中止绨进口,同时,对鲁、梁两国实行粮食禁运。
可想而知,鲁、梁的绨大量滞销,价格暴跌;同时,粮价一路狂涨。
齐国粮价10钱一石,而鲁国、梁国一石粮食飙到数百钱!
两国百姓断了生路,纷纷向齐国逃亡。
最后,鲁、梁两位国君为了避免亡国,不得不向齐国低头,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以换取齐国的支援。
 
春秋列国示意图
*“兵器战”征服衡山国
衡山国国土不大、国力不强,但是,人家有杀手锏——衡山国出产的兵器独步天下。
管仲突然向衡山国订购了大量兵器。
这个消息对其潜在对手燕、赵、秦来说可不得了!
三国国君心惊:齐国厉兵秣马,这是要开战的节奏吗?
防人之心不可无,燕、赵、秦也纷纷向衡山国下了“军火大单”。
一时间,这四国有点要搞军备竞赛的架势。
衡山国挺高兴:你们斗吧,我正好大赚一笔。
不过,区区衡山国,要完成这么多订单,只得动员全国百姓全力以赴打造兵器。又没人种粮食了。
这时,管仲在齐国发起了“收粮运动”——高价收购粮食。
各国商人又乐开了花,都把粮食往齐国运。
于是,衡山国出现了粮荒。
衡山国想向齐国高价买粮,管仲表示:本国粮食禁止出口。
兵器再贵重,总不能当饭吃。饥饿的衡山国百姓大量逃亡。
齐国趁机发兵,衡山国只好乖乖投降。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鹿战”打击楚国
楚国可是传统大国、强国,当时的齐国望尘莫及。
管仲这回选的武器有些特别——鹿。
楚国产鹿,管仲派人出高价去买,经过一番炒作,鹿价上涨了5倍!
楚国的百姓看到商机,也没有心思种粮食了,都去捕鹿、贩鹿。
管仲如法炮制,突然下令禁止从楚国买鹿。
于是,楚国鹿价暴跌、粮价狂涨,四成老百姓外逃。
堂堂一个霸主被管仲一个小心机搞得元气大伤。
2
“禁售令”维护国家统一
时针指向汉朝。
公元前204年,赵佗趁中原混战控制了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国都”定于番禺(今广州市)。
注:全盛时的南越国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以及越南的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刘邦在世时,曾派名士陆贾去岭南,封赵佗为南越王,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双方还开通关市进行贸易。
 
南越王赵佗(约前240年—前137年)
赵佗接受了分封,向汉朝称臣。
吕后称制后,赵佗越来越不服管,南越国的分裂苗头愈演愈烈。
吕后发现,在经济方面,南越国对中原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农具,全赖中原地区支持。
于是,吕后下令:“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绝了南越国铁、铜制农具的进口。
这道“禁售令”对“南越国”打击很重。
赵佗一开始很生气,干脆自称“南越武帝”,与汉朝火拼到底。
这时,吕后去世,汉文帝继位。
汉文帝又派陆贾去岭南,对赵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赵佗也很识时务,自知没了大汉朝的支持,自己日子不好过,于是主动取消了“帝号”,重新接受汉朝的分封,避免了国家的分裂。
看到没,这“大棒+胡萝卜”战术,吕后和汉文帝母子俩在两千多年前就用得驾轻就熟了。
3
得好马者得天下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军事力量的决定因素。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时提出:
“秦国领有中国最佳的战马产区,所以骑兵特强。
以悍卒乘壮马,如虎添翼,绝不是东方的怯懦步兵所能抵拒。
只有赵国北境也产马,训练骑兵。所以战国后期能与秦国一抗的只有赵国。
当秦赵长平一战,赵国失败,丧师四十多万之后,东方六国就已经精神崩溃了。”
 
汉武帝试马图(钱晔画)
汉取代了秦,经过长时间混战,天下虽然统一,但国力十分衰弱,这也表现在战马上,“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连皇帝所乘舆车的马都不能配成同一颜色。
汉朝实施了鼓励养马、护马的政策,并为每匹马都进行登记,也就是国家为马匹建立专门档案,以便需要时可以随时征调,
汉朝政府多次征调民间的马匹为国效力(“籍吏民马,补车骑马”),对于隐匿不出的给予重罚。
然而,汉武帝不断对外用兵,对战马的需求大增,还是不够用。
为了解决官马不足的问题,他创造了“官贷民牧”的管理模式——把官马中的母马交由民户蓄养,待产下马驹后官民分成。
汉武帝还在西北地区设置大量的牧苑养马,遍布骊苑、上郡、北地、安定、天水、武都、金城等地(大体位于今关中与兰州之间)。
为了获取更优良的马匹以改良战马品种,汉武帝甚至不惜专门发动战争。
如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前后派出10万余人,用兵4年。取得的主要战绩是——
“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
 
东汉铜奔马
到了唐代,马政仍是王朝的重点关注目标。
国家不仅设置大量牧马场,还不断从各少数民族地区引入“胡马”,从而充实战马数量、持续改良战马品种,主要通过边贸获取。
注:其他途径还有进贡、和亲所取得的纳聘马。
然而,卖方深知自己手里的马对于唐王朝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卖方市场”,漫天要价,买方可是吃了大亏!
4
茶叶成了重要战略物资
后来,中原王朝发现,自己手里也握着对方求之不得的宝贝——茶叶。
西北地区气候寒冷,牧区缺少水果和蔬菜,当地人习惯吃肉,喝茶是助消化和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的绝佳搭配。
因此,牧区不产茶叶,但是这地方的人离不开茶。
那就好办了,从唐朝开始,中原王朝想出了好办法——以茶换马。
*唐朝“专卖”加收税
不过,茶叶虽然重要,但与马匹相比,毕竟不是什么特别稀有的物资,如果充分“放开搞活”,势必形成“马贵茶贱”的局面。
为此,唐朝实行了“榷茶制”,也就是对茶叶进行官府专营专卖,对于违禁向番区进行茶叶贸易的商贩,政府将给予严厉打击。
 
唐人陆羽著《茶经》
唐德宗时,朝廷又颁布诏令,对茶叶贸易收税,税率为10%。
态度很明确:我离不了你的马,你离不了我的茶,想涨价,咱们一块涨。
*宋朝成立茶马司
然而,到了宋朝初年,马匹又涨价了。
在宋朝初年边境贸易中,平均每匹马要价在30贯钱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出卖开封的几块官田,其中最高一等的官田约3贯一亩。
换言之,1匹马能换来大宋朝首都附近的10亩田!
嫌贵不买?这可是战略性物资,离了它,军队就玩不转。
这种情况与宋朝初期的茶马贸易体制有关,当时宋朝设立了两个机构:“茶场司”和“买马司”。
两个机构,两套人马,考核指标也不一样。
因此,茶场司只关心把茶叶卖个好价,对马的事不关心;买马司只想完成购买马匹的任务,茶叶是否获利无所谓。
二者脱钩,违背了“以茶易马”的初衷,所以,茶叶卖得价格再高,也只能成为一种普通的出口物资,换不来好马。
宋朝政府很快意识到错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将二者合并为“茶马司”,统一管理各地的茶场和买马场,将茶场分为内销区和外销区两类。
 
介绍茶马司的碑刻
内销区的茶叶不得外销,外销区的茶叶实行严格的专产专购、专运、专卖,避免大伙都往牧区销售而导致恶性竞争。
这样一来,西夏、辽、金等国想获取茶叶,就必须跟宋朝政府打交道,用马来换。
此后,茶马交易就规范多了,价格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一匹马约换200斤茶,显然比10亩田的高价合理多了。
*明朝“以茶驭边”
到了明朝,朱元璋认为茶叶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于是,他提出要“以茶驭边”。
明政府进一步强化国家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绝对垄断地位:
*先后成立了茶课司、茶仓、茶厂、批验所等机构;
*制定“茶法”;
*派御史等官员定期巡察。
 
这时,明朝的茶可不仅用于换马,更以此为手段影响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好的就多给点儿茶叶,关系不好的,就用茶叶卡你脖子(“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慕”)。
5
张居正应对“铁锅战”
瓦剌部是游牧民族,除了茶叶外,布匹、棉花、食糖、粮食等也是他们要从中原地区进口的重要物资。
注:瓦剌部(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部)属西部蒙古族,意为居住在大漠以西的部族。明朝前期,瓦剌部活跃在蒙古高原,明朝政府赐以汉文官印,命其统辖诸部。该部多次向明朝进贡,双方达成互市协议。
 
明朝与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当然,瓦剌部还希望能采购到硝磺、盔甲、铁制兵器、弓箭等战略物资。
这些属于“军火”,明朝政府当然不卖。
张居正主政时,发现瓦剌部提交的物资采购清单中有一类东西数(78.195,-1.89,-2.35%)量较多——铁锅。
这个东西本属生活用具,不在禁卖之列。
但是,铁锅熔化后,与铁制兵器之间只差几道工序。
实际上,瓦剌部大量采购铁锅,就是要造武器。
如果禁止铁锅出口,似乎不太仁义,不符合大明朝礼遇藩国的惯例。
面对难题,张居正想出了一个办法:铁锅贸易可以进行,但必须受到严格限制。
 
张居正(1525年—1582年)
他的办法很巧妙:
*实行铁锅专卖
只在边境的几个市镇备有铁锅,由官方负责交易,任何民间商人不得从事此类交易;
*采取“以旧换新”之法
要买新铁锅,必须用旧铁锅来换;
*限定输出铁锅的品类
在各类铁锅中,广东一带出产的“广锅”不易熔化再炼,由此,输往瓦剌部的铁锅就指定为“广锅”,其它品类不得出口。
这些办法既解决了瓦剌部的生活需要,又保证其不利用铁锅贸易打造兵器、再生战端。
6
努尔哈赤打赢“人参战”
论打贸易战,生活东北地区的女真部也是行家里手。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他发现,自己在对外贸易上有些被动——东北地区的畜牧业不具备明显优势,不能用优质马匹与明朝换茶叶。
天无绝人之路,努尔哈赤没有好马,却拥有别人没有的紧俏货——人参。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
早在公元4世纪时,中原王朝就用人参赏赐大臣,贵重程度不亚于黄金。
不过,后金人用于贸易的人参属“水参”(通常“以水浸润”来保鲜),不易储存。
明朝抓住了这个弱点,动不动突然来个“禁买”,一到这时,后金人就得咬牙吃大亏,只能将人参低价贱卖。
比如,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打击后金经济,明朝政府宣布停止人参贸易,后金人的10万多斤人参烂掉,损失惨重。
努尔哈赤小时候当过“参农”,经过“科研攻关”,发现将人参煮熟后再晾晒,就能长期储存。
“水货”成了“干货”,明朝再不能趁火打劫了,在定价方面,努尔哈赤占据了主动权,人参越来越贵。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认同“国强必霸论”。
但是,爱好和平不意味着怯战,除了实力,几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的智慧和经验也是中国敢于正面迎击挑战的底气。
 
(责任编辑:泰山)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